减重后近8成人群反弹。
专家表示,大约20%左右人群在减重后能够真正维持住自己的体重,80%的人群会反弹,其中30%会返回至原点,甚至体重更高。由于减重过程中,处于低能量状态,身体会在短期内服从低能量状态,从而代谢水平急剧下降。当停止减肥后,在低代谢的水平下,恢复饮食,体重会快速反弹。胖是脂肪的变化,体内的炎症反应发生变化。减重后,体内的炎症反应并未康复,一旦摄入促进炎症的食物后也会长胖。减重后近8成人群反弹。
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42%的人在尝试减轻体重。
我们为什么减重?对于每个人,动机可能是不同的。在过去,长久占据大众注意的是,年轻女性为了追求瘦而过度减重的讨论。
而随着审美多元化,以及对「白幼瘦」文化的反思。我们被种下了这样的想法:不必为了追求美,而在减重上投入太多。
但与此同时,2023年一项针对1500万中国人的体重数据统计发现,34.8%的人已超重,14.1%的人则被定义为肥胖人群。
超重和肥胖,作为实打实的健康威胁,又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常用 BMI 指数,即 Body Mass Index,来衡量一个人的胖瘦程度。按照中国标准,可以把人群分为四类。
你可以试着算一算:BMI=体重(以千克为单位)/身高的平方(以米为单位)
胖给人带来的困扰,绝不仅体现在外形上。
体重越来越高,人就会明显感觉到笨重。身体不再轻盈,甚至难以控制,日常的行动,会越来越费力。
膝盖疼、腰疼和背疼,对很多大体重的人来说,更是家常便饭。研究也发现,肥胖人群骨关节炎高发,3个人中就有2个被确诊。据报道,需要做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人群中,约50%属于肥胖群体。
很多体重高的人,都会有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体验。
超重和肥胖人群,客观上有更少的睡眠,自我报告睡眠质量更差,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几率也更高。
对中国女性的研究发现,绝经前BMI大于等于25,打呼噜风险是低 BMI 的 3-8 倍。
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精力也会越来越差。
除了这些可直接感知的麻烦,肥胖还在持续破坏整个身体的运转。超重、肥胖1级和肥胖2级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依次是正常体重人群的 1.9、2.9 及 5.5 倍。
除了血糖调节能力,超重或肥胖群体高血压、高血脂和高尿酸的风险也更高。
一项针对1400万中国人的研究发现,中国人患癌,接近 50% 与肥胖有关,并且这些癌症的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激增。
一些更前沿的探索也发现,从基因水平上看,通过测量甲基化水平,构建衰老时钟后,发现超重或肥胖群体衰老水平更高。BMI 每增加 1 ,则更老 1 个月。
所以对于身体健康来说,一胖毁所有真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
研究发现,影响一个人白天感觉是否困倦的主要原因有:抑郁状态和代谢紊乱,而后者主要的表现就是超重或有血糖代谢问题。
体重增长后,很多人体验到明显的笨重感,白天的精力变差,更容易疲惫,也更容易觉得困,然后睡着。
即使晚上睡眠质量还不错,肥胖人群也更难有活力满满的白天状态。
从生理机制上看,长期慢性的疲惫,往往与体内较高的炎症水平相关。而随着体重增加,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会在体内持续积累。
超重或肥胖,还会影响大脑功能,带来认知水平的下降。研究发现,肥胖人群在一些基础认知任务上表现更差一些,比如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流畅性等。
在一些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上,比如认知灵活性,肥胖人群也展现出了劣势。
而这可能是肥胖人群难以减重成功的原因之一。毕竟减重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根据当前的身体和生活状态,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和目标。
除了认知功能,肥胖人群的大脑结构,也发生了一些细微改变:多个脑区的灰质和白质,都出现体积减少的情况。也就是说,身体变胖了,大脑却更「小」了。
所以肥胖也是多种神经退化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比如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综合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全世界每年约有42%的人在尝试减轻体重。但是只要尝试过减重的人,就会发现,这件事真的好难!
并且即使通过一些方法,暂时减下来,维持减重成果,也不容易。
研究发现,如果成功减重的定义是「主动减掉10%的初始体重,并维持1年的时间」,也只有20%的人能做到。
绝大部分人,则长久困在减重-反弹-再减重的循环中。
维持减重成果,为何如此之难?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自己,比如归结于自己没有意志力,太懒惰等。
这种指向自我的批判,其实有失公允。属于没有用,还会阻碍自己改变的归因模式。
因为随着你调整进食,增加运动,体重开始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身体也在持续发生变化,它会和你「唱反调」。
首先,随着体重的降低,你消耗的能量在下降;而与之相对的是,你的食欲在上升,比如感受到更明显的饥饿感,以及对某些食物的渴望,从而诱发暴饮暴食的出现。
并且你的减重越「激进」,比如过度节食,大量运动,短期内体重下降过快。
身体的这些反抗,就越明显。
从身体的反抗能力来看,食欲增加带来的能量增加,大概是身体消耗减少能量的3倍。
所以对于成功减重,且能长期维持减重成果来说,了解自己的食欲变化规律,并在这个基础上驾驭食欲,至关重要。
一项针对减掉33kg,且能维持5年的群体研究发现,除了坚持运动,维持克制且稳定的饮食模式,是成功的关键,比如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维持类似的饮食模式,规律吃早餐,等等。
并且这种坚持,绝不仅是因为ta们的「意志力」更强,而是在长久的探索中,ta们找到了如何与自己身体的相处之道,而非像苦行僧一样,强迫自己日日夜夜「受苦」。
你的身体,不是一台任人摆布的机器。但是在减重的时候,我们经常忘记这一点。
计算热量,为自己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一味告诉自己要忍耐,然后一段时间后,自己无法再继续坚持。
从而宣告减重失败,或者体重逐渐反弹到之前的水平。有的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额外的困扰,比如害怕某些食物,无法控制的大量进食等。
这是很多人,甚至是一些「专业人士」使用的减重方法。但是这种模式,必将会逐渐被淘汰。
因为食欲管理,才是持续健康减重的核心技术。每个人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出能长久坚持的克制饮食模式。
但是遗憾的是,目前主流的减重方法,并没有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就像明明有非常多调节情绪和放松减压的技术,但是当你压力大的时候,别人还总是叫你忍一忍就过去了。
食欲管理同样也是如此。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原动力,食欲本身承载的内涵极其丰富,想驾驭它,并不容易。
每一个减重的人,都需要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而不能只停留在「忍耐」上。
因为我们不能靠忍耐而减重成功,即使能忍,也没有必要让自己一生都生活在忍耐的状态里。
我们需要了解,食欲从本质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才能真正驾驭它。
-
自己的食欲为什么会忽高忽低,饿的时候想吃,为什么不饿的时候还想吃?
-
为什么吃饱了还是停不下来,总是在追求吃撑的感觉?
-
为什么总是渴望重口味的刺激,一段时间不吃,就觉得不舒服?
-
是不是渴望食物的时候,就只有「吃」这一个选项?
-
平常坚持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到周末或假期就摆烂?
-
为什么越逼迫自己,食欲反而越旺盛?
任何长久健康的关系,都需要有「了解」「尊重」和「不抗争」的态度打底。和人的关系如此,和我们自己的身体的关系,和食物的关系亦如此。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你需要多领域研究成果的支持,比如你需要了解进食行为如何发生,如何增强对身体内感觉的觉知,甚至如何解决「食物成瘾」问题……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带上足够的耐心。不再被短期快速见效的一些方法而诱惑,选择脚踏实地从头开始探索自己现有的进食模式,以及通过自己亲身的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可长期维持的健康饮食模式。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健康减重,长期维持体重。在这里我邀请你参与,暂停实验室「饮食减重」练习计划。
作为这个练习计划的主创,我非常有信心,它可以真正帮助你了解和驾驭食欲,帮助你真正走上健康减重的道路。
该练习计划,从2021年8月上线以来,已经积累了4000多名参与用户,并持续优化迭代。对于任何想要减重的人来说,练这个,就够了。
这是两位小伙伴,在练习群内的分享:
人类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如何高质量地生活,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先进生命体验,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而减重无疑是其中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