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对AI医疗公司应用落地、商业化进展进行梳理。应用形态方面,目前以医生Copilot为主,科室级、全院级智能体有望形成;空间展望方面,AI应用将成为G&B端信息化建设增量,C端长期空间近千亿元;竞争格局方面,短中期,核心关注能够获取医院数据实现AI模型能力提升的厂商,长期来看,伴随AI能力普惠化,医院信息化厂商也值得关注。
▍模型能力:稀缺的高等级医院真实诊疗数据是模型能力提升的核心支撑。
目前,国内发布的医疗垂类大模型数量已超50个,主要基于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学术文献等公开数据集训练得来,结合高等级医院真实诊疗数据是医疗垂类大模型能力提升的关键。从海外来看,Tempus AI凭借庞大的高质量临床及检测结果数据支持垂类AI诊断模型开发。从国内来看,以讯飞医疗为例,积累了亿级权威精品医学知识库、亿级高质量脱敏诊疗数据,结合医疗专业知识增强、专家反馈强化学习等技术,实现幻觉问题的大幅降低。中信证券预计,院内数据流通将为医疗垂类大模型能力提升提供基础,部分地方已开始尝试,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启动院内专科数据挂牌交易的探索。
▍应用形态:以医生Copilot为主,科室级、全院级智能体有望形成。
G端,智医助理作为基层AI辅助诊断应用已在安徽、江西全省范围推广,为全科医生提供AI能力支持;2024年讯飞医疗累计提供超8.77亿次AI辅诊建议,规范病历3.4亿份。B端,院内应用主要体现为病历生成、病历质控、就医咨询、语音查房,全新形态的科室级、全院级智能体正在形成;如根据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创业慧康打造的关键患者精准追踪系统,对门诊、住院患者病历、检验检查结果进行追踪,精准筛选需复诊患者,在浙大二院试点中,一周内助力肝胆外科找出118例关键患者、成功召回60例,预计2025年浙大二院将在10个专科部署该系统。C端,围绕着慢病管理、健康管理需求,患者个人付费的模式正在逐步跑通。
▍空间展望:AI应用将成为G&B端建设增量,C端长期空间近千亿元。
目前,AI医疗公司AI商业化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传统AI收入,如CDSS、病历质控、影像辅助诊断;另一部分为AI大模型收入,如基于生成式AI的病历生成、患者追踪系统。在政策、需求多方面支撑下,AI医疗公司订单、收入体量具备爆发属性。参考国家卫健委、国家统计局、采招网数据,中信证券测算,2025-29年G端大模型诊疗智能化项目合计市场空间47亿元,由财政资金支持;2025-29年B端合计市场空间142亿元,AI应用有望成为医院IT建设的增量,资金来源不局限于医院IT预算,也涉及科研预算、财政补贴等;C端AI慢病管理/健康管理、诊后管理两大市场年理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722亿元。
▍竞争格局:短中期关注数据-模型闭环链路,长期关注客户卡位。
AI医疗行业处在跑马圈地阶段。短中期来看,中信证券建议核心关注能够获取医院诊疗数据实现AI模型能力提升的厂商;近期,一些公司如讯飞医疗、润达医疗与高等级医院联合发布专病AI模型,中信证券认为有望在稀缺数据获取上取得进展;此外,华为成立医疗卫生军团,“昇腾+DeepSeek智慧医疗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成为AI医疗公司实现软件销售的重要载体。长期来看,伴随AI模型本身的格局走向集中,AI能力普惠化的背景下,在医院客户中存在信息化卡位将是参与AI医疗市场的重要前提,如医院电子病历、HIS供应商也值得关注。
▍风险因素:
AI核心技术发展不及预期;AI被不当使用造成严重社会影响;AI应用拓展不及预期;信息安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
▍投资策略:
短中期来看,中信证券建议核心关注能够获取医院诊疗数据实现AI模型能力提升的厂商;长期来看,伴随AI能力普惠化,在医院客户中存在信息化卡位的厂商也值得关注;C端AI慢病管理/健康管理、诊后管理年理论市场空间近千亿元,互联网医疗公司有望在应用模式探索上取得积极进展。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3月26日发布的《计算机行业智能体系列报告8—AI医疗:一张表看产业进展》报告,分析师:杨泽原S1010517080002;陈竹S1010516100003;丁奇S1010519120003;宋硕S1010520120001;潘儒琛S1010520110001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