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这是今年迄今为止全球震级最高的地震灾害。在此次地震中受灾较重的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地,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数百栋房屋损毁或倒塌,救援和医疗物资严重匮乏。
云南大学一位专注缅甸研究的学者表示,近年来的政治动荡和武装冲突可能增加此次人道主义救援的复杂性。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姚颖指出,与2008年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不同,此次军政府当局未限制国际援助力量进入。
3月29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新闻发言人李明表示,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派遣两支救援队,并提供帐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灾区急需物资。
根据此前的调研,姚颖认为此次地震救援存在多种难点。一方面,缅甸的基础设施欠佳,道路硬化率低且质量差。另一方面,建筑物普遍质量不高,难以抵御地震冲击。此外,供电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太阳能等分布式供电,条件一般的家庭只能满足基本需求。中部干燥区人口密集,农作物种植重要,乡村人口占多数,自给自足能力较强。
约80%的家庭居住在木制或竹制房屋中,这些房屋在地震中对人的伤害相对较小。城镇地区的房屋与人口密集,损失通常更严重;而乡村的轻质材料房屋反而能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气候问题也可能成为救援的一大难点。震源所在地区气候干燥炎热,最高温度可达48摄氏度,影响当地人生活。热季之后便是雨季,需防范虫害、登革热和疟疾等风险。蚊帐可能成为地震救援中紧缺的物资。
灾害发生后,姚颖加入人道主义援助群,协助翻译工作,帮助识别交通堵点,确保救援物资能在黄金72小时内送达。
云南大学学者介绍,震中曼德勒作为政府控制下的大城市,救援工作相对容易开展;但在部分冲突地区,由于武装力量割据,救援物资和人员难以有效抵达。缅甸民众自发的邻里互助令人印象深刻,寺庙能迅速组织僧侣和社区居民构建基层自救网络。然而,志愿者多为未接受专业训练的普通民众或僧侣,现有能力仅能应对小范围火灾、风灾及社区活动。
尽管非军政府控制区近几年出现新兴民间组织,但面对此次70年一遇的地震,其能力不及专业国际组织。此次军方主动向国际社会求援,呼吁民众捐献血液和医疗物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作为友好邻邦,中方愿根据缅方需要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帮助缅甸人民渡过难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