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来了!银行靠什么穿越周期?

1

银行业绩,压力很大

最近听不少的银行员工抱怨,2025年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忙”依旧是工作的主旋律!

都忙啥呢?忙着外拓、忙着加班、忙着四处求人……还有的为了完成KPI,甚至“自掏腰包”买存款、买贷款、买客户。

过去一年,银行的发展趋势放缓,利润大大缩水,小型网点撤并,大银行撤柜,都在缩紧战略,这股气氛也延续到了2025年。

随着各大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公布,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银行的苦日子已然悄悄来临。

率先预告业绩的威海蓝海银行,曾借互联网东风高歌猛进的,这回也遭遇了成立八年来最严峻的滑铁卢——

营收同比下滑39.42%,净利润暴跌47.86%近乎腰斩,成本收入比突破监管红线。

股份制商业银行梯队里的广发银行,全年营业收入为687.96亿元,同比下降0.65%;净利润为150.06亿元,同比下降4.98%。营收利润双降,压力同样不小。

以前很多银行都愁着没钱放贷,有个别银行半年刚过一些房贷等指标就直接用完了。

但这两年刚好反过来,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手头有钱,但就是放不出去,这主要跟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这两年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社会的融资需求整体并不太乐观,靠钱赚钱的银行日子自然不好过。

不过也有部分银行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

比如六大国有银行中的交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598.26亿元,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935.86亿元,同比增长0.93%,营收和利润都稳住了。

股份制银行中的招商银行,虽然在前三个季度营业收入下降2.91%;归母净利润下降0.62%。

而到了年末,招行去年实现营业下滑幅度收窄至0.48%;归母净利润增长1.22%,转为正增长。

也就是说,招行在去年四季度,结束了之前延续多时的营收和净利负增长之势,一举为全年营收降幅收窄、净利润向上贡献了绝对增量,基本面有好转的趋势。

城商行中的杭州银行业绩颇为亮眼,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表明在业务拓展和收入来源多样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从行业整体来看,无论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头部城商行,还是民营银行,几乎都交出了营收、利润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答卷。

2

发展的逻辑变了

银行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底层逻辑很简单,主要靠的是利息差来赚钱,当然还有手续费、投资业务收入等其他收入来源。

银行存款利率,仅以一年期定存来看,1996年是10.98%,1997年是8.64%,到现在的国有行一年期存款利率1.35%。这二十几年来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都不为过。

存款利率越来越少,按理说银行应该更能赚钱,日子更好过才对。但事实恰好相反!这几年银行也在不断地内卷,很多银行都持续下调贷款利率,为了避免银行不亏损破产,才持续降低存款利率。

目前很多城市的首套房利率已经下降到3%左右,个别城市甚至只有2.7%。房贷以外,包括经营性贷款以及消费贷款的利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近一段时间个别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已经跌破3%。随着信贷利率持续下降,银行的净息差也持续收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只有1.5%左右。而银行要保持不亏损的净息差水平通常应不低于1.80%!现在平均净息差已经远远低于这个数了,意味着相当大一部分银行面临很大的压力,甚至出现负增长和亏损。

比如,交通银行的净息差已跌至1.27%,意味着每放出1亿元贷款,只能赚127万元利差,还不够覆盖运营成本。他们能在2024年稳住财报,估计是在业务端下了点功夫。

问题出在哪?为什么现在这么难?其实这并不怪银行本身。不少银行自身运营没啥问题,关键在于这个行业是个“顺周期”行业。

银行的颓势,房地产是过不去的话题,楼市低迷导致房价的下跌直接动了银行的零售压舱石业务。

之前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银行和地产高度绑定,房屋按揭、房地产开发贷款为银行业贡献了相当大的增量。

但是我们经过30年的发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以上,也许未来我们会突破70%,但是速度会很慢很慢。城市化的风口一过,人们对房子的需求下降。再加上出生率不断下降,房价下跌,人们对于楼市已经没有那么狂热。

比如2024年,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了1230.92亿元。建设银行减少了764.66亿元,中国银行减少了471.9亿元,这些都是楼市下行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均在开源节流。银行的利润除了一部分来源于房贷以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企业贷款。可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很多企业也不敢轻易贷款扩张规模,甚至有部分企业撑不下去选择破产。

搞得审批贷款就像走钢丝,既要完成普惠指标,又怕踩中暴雷企业。

然而银行方面也没有坐以待毙,纷纷开始内部改革。

比如,中信银行通过客户下沉,有效分散风险,如今已服务对公客户超120万户。

再比如,浙商银行则坚持小额分散的授信理念,严格控制行业和个案的集中度,实现大中小业务均衡发展。

还有,光大银行则将对公FPA、零售AUM和同业GMV作为三大北极星指标,关注客户长期利益,提供差异化服务。

不过从效果来看,这些操作都收效甚微,没有改变趋势。

如今,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外需不振。2025年,特朗普重新上台可能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出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而内需呢?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稳增长的政策,但消费和投资的恢复还需要时间。整体来看,信贷需求很难大幅增长。

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压力就特别大了,贷款价格降、业务难度增,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信贷市场“有钱难放”的局面,也会让银行陷入两难:一边是存款的成本压力,一边是贷款的定价下滑,息差被压得喘不过气。

3

银行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

现在是一个问题摆在所有银行面前:究竟该如何转型?怎么破局?

大家不约而同,都在打造一张健康、干净、有韧性的资产负债表。

其实这条路子并不对,属于本末倒置。通过财务手段的闪转腾挪从本质而言就是在A4纸上雕花,看上去热闹,但没啥效果,水月镜花罢了。

要找到破局的办法,必须想清楚一点:银行到底是什么样的机构,在不同经济周期的阶段应该要做什么?

我们以周期的视角来看,在经济滞胀的时候,银行的贷款是供过于求的,这个时候的银行要拼命找客户贷款,否则存款的利息压根就负担不起。

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银行的贷款供不应求,这个时候因为居民的存款相对有限,能贷到款闭着眼睛就能赚钱,谁能借到钱谁就是本事。

所以说银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一点不为过。经济过热的时候,货币需求供不应求,银行选择项目的时候优中选优,抑制住冲动型投资欲望。货币供过于求的时候,银行应当主动承担风险,为经济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确保经济顺畅运行。

现在明显是货币供过于求的阶段,银行的破局点就是去找到新的血液和活力,为经济顺畅运行保驾护航。

城商行中做的比较好的是桂林银行,这家银行的头脑很清晰,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跟大型国有银行拼不过底蕴和资源,跟股份制银行相比也存在一些短板,既然如此还不如深耕地方特色,搞“农村包围城市”。

桂林银行所在的广西,2019年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非常稀缺,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城市的1/5,县域以下移动支付渗透率不足30%。正是在这一年,桂林银行启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他们的着力点很有意思——打造“一村一品”项目。突破了“就金融论金融”的思维定式,围绕“土特产”大做文章,比如支持茉莉花、柑橘、火龙果、月柿等富有当地特色的产业。

一方面为农业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充当整合种植、加工、物流、电商的全产业链操盘手。就拿茉莉花这个产业来说,他们通过“核心企业+农户”供应链金融模式,使每亩茉莉花产值从8000元提升至1.5万元,带动3.2万花农增收。

用银行资源,把金融服务化作姜农存折上增长的数字、茉莉花田里翻倍的收成、壮乡阿嬷手机里到账的收入。不光自己找到了业务的增长点,也让本地经济活络了起来,变成“双赢”。

另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招商银行,近年的转型动静不大,但方向特别精准。

作为国内最早选择以零售金融为发展主线的银行,招行是业内公认的“零售之王”。然而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大家都没注意到——3月12日,“招银2号”卫星在海南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一个银行发卫星干嘛?让人想三天三夜都想不透,直到分析了一下招行的业务线,才找到线索。

这几年招行深入重点行业产业链,通过“一行业一策”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将行业做深做透,不断提升为各行业产业链创造价值的能力。

例如,针对高端装备行业,招行积极助力“共链行动”的链主企业,为其量身打造专属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还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专门打造汽车行业全场景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些领域基本是民营企业扎堆的地方。

而民营经济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无法深入了解供应链真实生产经营情况,进而无法有效评估供应链上企业的资质。

这时候卫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比如通过卫星能更清晰地观察农田长势、港口物流、工厂运转等经济活动。比如给农产业贷款时,银行过去只能看纸质报表,让很多有经济价值的项目被埋没了。现在通过卫星看作物长势,消除信息差。

同时,追踪大宗商品运输,比如你公司贷款买的一船铜矿,从南非到上海全程直播位置。骗子想伪造货单?卫星一眼识破,把风控从“看报表”升级到“看地球”。这样就能精准解决民营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更放心大胆给那些优质企业。

总结而言,招行的路子就是从以前专门搞零售,现在多一条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产业的路子,它与桂林银行的思路算是殊途同归了。

所以,银行是不缺增长点的,缺的是差异化的思路,不要一股脑儿钻进内卷的死胡同里。

4

结语

看似是银行的红利消失了,但其背后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变加快了,再也无法躺在过去的温床上,靠着低收高放的贷款息差,吃透社会发展的红利了。

因此,银行的危机本质是服务逻辑与时代需求的错位,破局的方法并不难,想清楚自己是谁,优势是什么,这个时代需要银行做什么。

最好的风控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对产业脉搏的感知;最强的竞争力不是资本规模,而是解决痛点的智慧。

少说故事,少提战略,多做实事,仔细研究活下去的战术,才是当前银行要考虑的问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1974.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 美团的AI故事,已经开启了

    文|董二千 编辑|杨旭然 单从财务结果来看,美团2024年的表现无疑是令人满意的。去年美团总收入同比增长22%,达到了3376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年度交易用户数超过7.7亿,年度活跃商家增加至1450万,而且用户的平均购买频率也达到了新高。 在财报会议上,美团管理层重点强调了美团的两点变化: 其一是美团的“生态协同”,即美团基于用户洞察的组织调整,去推动内部各…

    财经 2025年3月27日
    700
  • 比亚迪与华为开始了在核心产品上的第一次较量

    导语:出色的对手,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好的自己,最终双方均能受益。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足够广阔,容得下比亚迪与华为这两家优秀的中国企业,我们期待在接下来不可避免的长期竞争中,二者能够相互从对方身上学习受益,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的境界。砺石/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1 在前不久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这两位同…

    财经 2025年3月27日
    700
  • 营销之王?霸王茶姬没这么简单

    网红还是长红,霸王茶姬的品牌底色是什么? 作者|古廿 编辑|杨舟 随着3月26日递交上市招股书,霸王茶姬的增长速度有了更清晰的数据来量化。 单店月均出杯数涨幅近3倍,全球门店数量翻6倍,这是过去三年时间里,霸王茶姬的增长速度。一纸招股书,揭开霸王茶姬极致扩张速度和运营效率的同时,也留下了惹人争议的营销成本。 招股书数据显示,这三年里霸王茶姬花了9.6亿用来做…

    财经 2025年4月1日
    1100
  • 苏宁易购“技术性”盈利

    斑马消费 范建 时隔数年,苏宁易购终于再度盈利。 不过,这并非全是经营改善的结果,更有“技术性”财务调节的功劳。仅多个债权人对公司各项债务的减免,就贡献了投资收益超过12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任峻领衔的苏宁易购,仍然任重道远。经营层面的全面盈利或许可以很快实现,但高达数百亿元的债务,始终是横亘在眼前的高山。 业绩改善 在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4年之后,ST易购…

    财经 2025年3月31日
    800
  • 歌尔股份,即将迎来第二次辉煌?

    文丨泰罗 被苹果捅了一刀的歌尔股份,又悄悄杀回来了! 根据最新发布的年报,公司主要业绩指标实现全线增长。其中,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09.54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归母净利润26.65亿元,同比增长144.9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9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78.3%。 2022年11月8日,歌尔股份突发公告,公司已收到境外某大客户通知,暂停生产…

    财经 2025年3月28日
    1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