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王的王炸,终于出来了。
全球咂舌,最终的关税税率,几乎超过所有主流机构、主流经济学家的预测,全球多数对美贸易的国家,个个中招。而原先的各种温和的、中性的预测,最后也都落了单。
美股自己也先跪了,盘后股指期货、各大公司股价全线下跌,几乎无一幸免。
今日A股、港股走势也出现波动,有些板块出现下跌,但也表现出一定的韧性。
短期看,悲观情绪依然很浓,应该管住手。
但中长期上看,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错的配置机会。
这些机会,到底会在哪里呢?
01
内需?
虽然关税出来有点出乎意料,但好在市场在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消化。
这也是今天股市,低开后又能拉回来的重要原因。
当然,后面的不确定性还很多,比如全球对美的反制措施会是什么,后续的谈判、博弈、讨价还价又是什么,会不会进一步增加全球经济下行风险,都是未知数。
很难说利空已经完全落地,后面不排除继续下探,或者宽幅波动。
对于一些短线能力比较强的人,也可以择机搓一下交易,体现一把富贵险中求。
但对于大多数人,保守起见,依然要对市场的高波动性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表现到投资策略上,轻仓是相对合适的,空仓也是不错的选项,这是总体的。
在具体的策略上,需要坚定一个认知,那就是每一次大事件的发生,每一次所谓的危机,都可以提供出一些投资机会。
就拿今天的走势来说,在果链集体下跌的同时,内需板块表现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茅台,股价盘中一度上涨2%。
所以,循着关税这个大逻辑,总体上是可以、也应该给予内需板块更多的关注。
不仅仅是因为内需是对冲外部关税的一大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看到国家在切实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这个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家电、消费电子、电动车的购买补贴上。
大家不要去纠结什么只是补你一点钱,但大头还是自己出的问题上,也不要总是纠结要老百姓花钱,得先让他们有钱之类的浅层认知上,要看到背后的一个重大转变,这其实是国家在主动调节分配收入。
如果你经常看外国机构对中国经济给出的解决方案,会发现一个很核心的点,那就是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转型消费型社会,他们也会列举出一些数据对比,比如居民消费占GDP总额过低等等,以此来证明只要这一步转型成功,经济的难题会迎刃而解。
我相信国家对这些观点都是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的,但过去投资驱动型的路径一下子还不能完全转过来,中间需要切换时间。而且,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如此多的人口,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国家层面进行调节。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相应的措施,或许这些做法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但至少愿意走出这一步,就是进步。
要知道,国家的一小步,于普通人,可能就是非常大的一步了。
另外,内需板块其实一直都还处在低位,性价比优势是有的,未必马上就可以带来很高的收益,但在中长线上的配置价值是有的,短期的避险功能也是不缺的。
02
科技?
除了消费,大家能够想到的,应该是科技。
这个是有逻辑支撑的,如果说内需是转型消费型社会的必须,那科技则是整个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性力量。
在过去几年,传统的增长引擎,比如房地产遭遇了比较大的调整,而科技却成为新的资源集中地,包括国家资源、社会资源,还有外来资源。
今年更是出现DS、宇树机器人等亮点,说明科技这条线上有不少的突破,这让资本看到了新的增长点,所以催生了一大波中国科技股重估行情。
科技这个方向,不管是实体界,还是资本界,都比较认同,这个中长期的逻辑毋庸置疑。
至于具体方向,AI是逃不掉的,上至算力,中至大模型,下至机器人,都是可以一直跟踪的。
不过,短期看,由于过去几个月涨得比较多,科技股价格方面相对内需股,未必很有优势,加上海外科技股、港股科技股,都处在集体回调阶段,A股这边也很难走出单边反弹行情。
从技术线看,各大科技股还高高在上,即使破了一些20天、30天线,到了短期的支撑点,但由于前段时间涨幅过大,很难断定已经跌到位。
另外,像果链这类直接受关税冲击的板块,需要暂时规避。
投资者需要更多的耐心,等待盘整结束再看看有没有介入机会。
需要提醒的是,前期踏空的投资者,容易形容肌肉记忆,一旦回调,就以为机会来了,然后急匆匆买入,结果一买入就亏损,体验非常差。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这一轮科技股行情,夹杂了不少纯蹭概念的公司,这些公司基本面、财务数据、过往的经营,存在诸多的瑕疵,其中不少是游资、散户强行拉上去。但是,纯看股价涨幅,它们又可能是最大的一批,诱惑力十足,非常容易吸引一些跟风的投资者。
另一方面,现在又到财报季,这对于前期炒作过高的科技股,是一个大考验,如果能够交出相应的业绩,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不能,估值回撤还会继续,关税这个宏观事件,可能会加速估值回撤。
里面的资金,大概率不会继续拉升了,反而会想办法出逃,一些泡沫非常严重的股票,一旦破裂,大概率是很难回去的,大家切勿做高位接盘侠。
这个时候,应该多回归基本面,回归业绩,不要再拿原先那些未来故事来自我麻痹,否则亏损的苦果就只能自己承担了。
还是那句话,估值处在高位的科技股,又交不出相应业绩的,应该考虑撤退,坚决一点也无所谓。
03
后市怎么办?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关税政策才刚刚公布,后面肯定还有反制、博弈、谈判等阶段,反反复复拉扯,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懂王第一个任期,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协议,直到2019年才谈成,那已经是他上任后两年了。
要知道,上一次只是针对个别国家,这一次针对的,可是全世界,就算愿意谈,但一个个谈,也不知道要多少轮了。
很明显,这大概率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市场在这样一个阶段,也注定会反反复复,震来震去。一有好消息传出,比如谈判获得好的进展,市场就会兴奋一把,反之,市场又会下跌。中间会产生一些波段机会,对于擅长波段交易的投资者,是好事。
但保守起见,还是多一点风险意识,多注重胜率,不见兔子不撤鹰。
做好对冲是必要的,仓位高的自不必说,避险资产比例应该高一些。仓位轻的,也需要配置对应的避险资产。
如果是在海外市场配置,对冲工具比较多,像期货、期权、2倍、3倍的对冲工具,还有vix这类波动率指数。国内对冲工具相对少一些,所以黄金的配置比例可以相对高一些。
只要对冲保护到位,后面就可以从容很多。即使没有好消息也不怕,如果传出好消息,那就更好,顺势做一些趋势,顺利吃到市场反弹的红利。
因为做好对冲,做好风险控制,也可以小仓位做一些中间的波段,搓一搓交易也无妨。
我一直认为,选股和择时之间,更重要的是择时,因为好的股票大家都是知道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需要寻找新的股票,只要做好一些优质的,有长期上涨动力的股票,做好高抛低吸,就已经可以很成功。
犹如巴菲特一样,他买的那些股票,基本都是几十年不变的,但丝毫不影响他一直赚大钱。
如果有能力挖掘到新股票,喝到“头啖汤”,当然是好事,但这要求也很高,相信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能力。
既然如此,为何不专注于自己的能力圈?为何不在自己熟悉的股票上择好时机呢?
要知道,做生不如做熟,熟悉的股票,既简单又轻松,还能实现更好的盈利,何乐而不为?
04
结语
懂王掀起的巨浪,看起来可怕,但经历过经济周期变换,股市周期起落的投资者,会有另外一种感悟,这也可能是一个好机会。
这倒不是说要无视风险,毕竟下雨冲出去,难免会成落汤鸡,而是说当一场危机来临时,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可能出现的机会。
在过去几年,经历的危机其实也不少,疫情、高通胀、战争、强力加息,每一次都来势汹汹,也确实造成不少破坏,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一次摧枯拉朽之后,都给你一个以极低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的机会。
不管是2020年的负油价,2022年跌到182的腾讯,跌到8.31的小米,跌到101的特斯拉,还有跌到10.8(前复权)的英伟达、2024年跌到62的阿里巴巴,无一例外。
拉长时间看,狂风暴雨虽然可怕,但总不会一直下,停雨之后一定会重现阳光。
但雨究竟要下多久,确实无法预知,唯有耐心熬过这段时间,去等翻倍的,甚至10倍、百倍机会的出现。
有这层意识指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担忧的,如果真的要担忧,反而是价格有没有跌得足够低。
所以,在这个时点,尽管未来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尽管股市依然有阴云笼罩,但我始终相信:
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全文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