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大理出发,驾车向东南方行驶近2个小时,当高速公路延伸进哀牢山与无量山间时,便到了景东县。
刘虎是景东县茶仓茶业公司的老板,已经做了30多年茶,经营的茶叶初制厂数量达到49家。尽管行业经历丰富,但最近由他接管的一座茶厂,还是让他惊叹。
近100公里外的云南南涧县,周红海也在忙碌着。他所经营的南涧茶厂,已有40年历史。最近,周红海往老工厂里投了5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新产线到位后,南涧茶厂的干茶产量将从日产2~3吨提升至日产8吨,相当于产能提升了接近3倍。
云南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地,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数据显示,2023年,云南省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504.2亿元,连续4年超千亿元并保持稳定增长。云南有茶农600多万人,从事茶产业的人口超过了1100万人。
随着近年来无糖茶饮料风起,饮料企业加速布局供应链上游,常年粗放的云南茶产业,逐渐推开了工业化与产业化升级的大门。
“被遗忘的角落”
介绍起自家茶园的茶叶,周红海如数家珍:因为茶田所处的海拔在2100米,气温相对低,茶叶生长周期更长,茶叶的内含物质也较为丰富。“我们厂产的白茶,品质在全国范围内也算是佼佼者。”
刘虎茶厂所在的景东县安定镇,茶园总面积35264亩,年产茶1644.7万公斤。2024年茶产业年产值约5000万元,亩产年均收入仅1000元,户均收入仅在约1.1万元。
而当地生产和加工端工业化程度的不足,则让茶叶更卖不起价。
也因此,即便可以产春、夏、秋三季茶,当地通常也只收一季春茶。
无糖茶吹来致富之风
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3年无糖茶体量实现翻倍增长,其110%的增速高于饮料行业整体增速以及其所处的即饮茶品类增速。到了2024年,包括无糖茶在内的即饮茶拿下21.1%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碳酸饮料(18.5%),位列行业第一。
东方树叶销量激增,农夫山泉对茶饮料上游供应链的投入也在增加。品质优良的云南茶,进入了农夫山泉的视野。
2024年起,农夫山泉采取了从鲜叶开始、全程把控茶叶生产过程的自采模式,与云南、四川等六个省份的66个烘青初制厂达成合作,其中在云南自采烘青干茶700万余公斤。在干茶生产端,农夫山泉还通过与初制厂合作、技术支持、以及捐赠茶叶初制厂的方式,支持云南茶产业的工业化升级。
农夫山泉捐赠茶厂的设备
工业化制茶流程下,对鲜叶茶的干燥主要采用机器烘青工艺,这大大减少了天气对加工过程的影响。由此,采用了现代技术的初制厂一年四季均可对鲜叶茶进行加工,且产出的干茶质量也更稳定。经过一个产季的技术支持,农夫山泉云南产区合作初制厂的干茶日总产能从4万公斤增加到12万公斤,风味合格率从52%提升到90%以上且日趋稳定。
“我们这里的夏秋茶品质也很好,只不过没人收就没人采,和农夫山泉合作以后,去年,我干到10月30号才停机器。”周红海说道。
“以前我们采完春茶就去外地打工了。现在是从3月忙到10月,生怕没时间采茶。”张兵说道。
在承接采购量与生产设备的同时,工业化与标准化的观念,也开始在当地茶产业参与者的心中萌芽。
“要求是真的高。不光农夫山泉云南茶叶基地的管理员会过来,农夫山泉的品控和研发人员都要过来喝,最后总的抽样还要寄到农夫山泉总部进行100多项农残检测。”周红海感叹道。
51岁的茶农左正兰,最近改掉了一直以来用农药防虫的习惯。“原来用灭虫灯、粘虫板就能除虫,不是一定要用药,这还省了不少钱。”
图片来源:企业
“我们在云南的临沧和普洱等主产区捐赠了5个茶叶初制厂,建完以后把工人培训出来,培训出来就交给他们。这样一来,农民变成一个自由体,经营者成为一个企业家。农夫山泉要把精力放到拓展市场和研究上,而在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方面,当地人一定会比我们做得好。”钟睒睒说道。
为了达到农夫山泉的收购标准,已经投入500万元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改造的周红海,未来可能会再投入1000万元升级工艺。“我们就是奔着长远去的。”
新工厂试运营已经10多天,每天晚上茶叶做好后,刘虎会和工人们学习开会。以前师傅们做茶做辛苦了,回家倒头就睡,“但现在不行,要每天总结经验。我和工人们说了,有这么好的资源,还要出去打工做什么?好好学习,技术强大了,在家乡就行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