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建筑事务所由赵深、陈植、童寯三位合伙人联手运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与关颂声在天津创办的基泰工程司并称“南华盖北基泰”,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本土建筑设计机构之一。华盖在全国多个城市设计了200多个项目,在上海留下银行、剧场、住宅等一批代表作,多处留存至今。
武康大楼城市交集的最后一场展览“求新时代——华盖上海建筑地图1932-1952”,呈现了华盖建筑事务所存续20年的历史全貌。
织城网络在城市交集策划的多场展览、活动也延续了这一脉络。“求新时代——华盖上海建筑地图1932-1952”展出了华盖建筑事务所三位合伙人订立的合伙合同中的一份,以及事务所整体及三人各自在这20年中的大事年表。展览着重回顾了华盖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分银行、剧场、住宅三大类。
其中,银行类包括浙江兴业银行(现为久事艺术沙龙)、恒利银行(现为永利大楼)、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现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伴随当时华资银行的涌现,以华盖为代表的本土建筑师以理性克制的前卫语言,用有限的预算探索现代主义与在地审美的平衡,将民族资本金融机构的雄心刻画为简洁有力的立面和高效的功能布局。
剧场建筑代表作包括大上海大戏院(现为大上海电影院)、金城大戏院(现为黄浦剧场)、中央大戏院(现为茉莉花剧场)等。华盖设计的剧场体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消费文化的风尚,当时上海的100多家电影院层层细分,主打不同的客群定位、装修风格、选片理念和轮映层级。华盖完成的中央大戏院的外立面改造,就体现了当时影院为市场动向而主动革新的追求。大上海大戏院当时以8根装有霓虹灯的空心玻璃柱而闻名,其光影效果在夜间显得尤其摩登。金城大戏院则见证了中国电影人在上海的异军突起。
住宅方面,展览着重介绍了华盖设计的公寓。公寓建筑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很多,引进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为当时的人们所向往。华盖在面积有限的地块上建造更多房间,帮助业主增加租金收益,也为当时逐渐增加的中等收入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展览以复兴中路的梅谷公寓和剑桥角公寓、复兴西路的白赛仲路出租公寓、陕西南路的合记公寓等为例,从地块、外立面、户型、功能等方面,介绍了建筑师如何面对具体的条件限制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建于1935年的梅谷公寓,一层专门设计了商铺,是近百年前的“商业综合体”,还设有室外楼梯用于防火逃生疏散,在同期设计中鲜见。
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师童明是华盖合伙人之一童寯之孙,他创办了梓耘斋建筑工作室,运营城市交集展厅的织城网络隶属其下。多年来,童寯后人坚持整理、研究华盖和童寯的历史资料,以出版物、展览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展示。童明夫人、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张琴曾撰写《烽火中的华盖建筑师》《长夜的独行者:童寯1963-1983》等书籍。童明2017年策划的“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滚动更新,延伸出系列展览及《华厦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包括华盖建筑师在内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第一财经对这些成果做了持续的跟踪报道。
因为租约到期,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将于5月11日最后一场展览结束后停止运营。运营方织城网络媒体和展览主管张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有合适的空间会再开城市交集,“未来不一定会选在武康大楼这样非常热闹的地段,但希望还是沿街、靠近路口的地方,延续urbancross的理念”。
城市交集专注呈现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并针对公众策划各类活动。2018年,梓耘斋建筑工作室参与社区微更新,开辟并运营东湖路37号空间,一年后关闭。后来,空间迁移到贵州路109号一处从沿街餐饮店铺改造而来的社区微空间,靠近当时梓耘斋参与改造的贵州西里弄。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授予”贵州西里弄”社区微更新项目“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后来这处空间转变为街道共享空间。
城市交集入驻武康大楼也与城市更新带来的契机有关。2019年武康大楼整体修缮,是上海首个试点历史建筑修缮、旧住房改造和高空坠物整治的“三合一”项目。武康大楼一楼引入了一批特色商铺,包括元龙音乐书店、新华文创30°空间等。因参与相关设计项目等机缘,织城网络接触到城市交集所在铺面,于2020年初签下租约,决定以商业运作的方式开一家文化空间,在这里试验融合文化商业,激活老建筑的社会价值。
武康大楼城市交集展厅5年来举办了34场展览,其中关注上海城市发展史和古今中外知名建筑师的展览最受欢迎。自开放运营起,城市交集就体现出鲜明的建筑学实践取向,举办城市漫步、工作坊、沙龙、影像展映等,还推动了对武康大楼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为了让游客了解武康大楼周边区域,城市交集曾每周日11时固定免费举办“武康大楼转一圈”活动,由周末值班的团队成员带队讲解。常规的“城市行游UNO Tour”持续多年,大约每个月一两场,由建筑学专业人士带队讲解,以收费的形式展开,范围扩大到全上海,比如主题为江湾大上海计划、“巨富长”街区等。2024年开始,织城网络公布了12条上海城市漫步线路,包含点位信息和建筑文化知识等。
张琪表示,武康大楼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锚点,从这里出发去关注全上海是更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在运营城市交集的几年当中,团队更多地了解到公众喜欢的方式,建筑师学会了让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这将反哺城市更新研究、设计和公众传播实践中去。比如,在一些社区的更新项目中,他们就结合行游、卡牌游戏工作坊等形式,让人们了解街区的历史和现状,表达出更丰富的愿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