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调味品江湖依旧暗流涌动。
不过,各细分赛道的气候并不一致。
重回增长的海天一家独大
2024年,来自佛山的海天味业实现营收269.01亿元,同比增长9.53%;净利润63.44亿元,同比增长12.75%,稳坐赛道“一哥”的位置,但未达成此前定下的业绩目标。这也是2022年风波后,时隔两年,海天味业的净利重回增长。
营收规模在赛道内分列第三与第四的,是来自四川的千禾味业,以及来自湖南的ST加加,目前两家尚未披露2024年年报,但业绩表现都不容乐观。
ST加加的表现则更糟糕。虽然是2012年就上市的“酱油第一股”,但因为近年来创始人家族持续投资失利、未能聚焦主业,ST加加的业绩持续低迷。根据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2024年,ST加加净利润预计亏损1.35亿元至2.5亿元。2024年上半年,ST加加营收仅7.89亿元,这一营收规模,甚至低于其上市当年。
2024年,海天味业酱油业务营收137.58亿元,同比增长8.87%,中炬高新的酱油业务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1.5%。千禾味业2024年上半年的酱油收入同比增长仅3.5%,较2023年同期60.06%的增幅明显下滑。截至4月14日午间收盘,“酱油茅”海天味业股价报收42.38元/股,总市值约2356亿元。今年,海天味业还将向港股发起冲击。
截至2024年末,海天味业经销商数量为6707个,净增116个。中炬高新经销商数量为2554个,净增470个。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经销商数量为3424个,净增174个。相较于海天味业,中炬高新与千禾味业开拓经销商的力度显然更大。
相较于传统调味品赛道,2024年,复合调味品整体仍处于增长趋势。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约为1588亿元,预计2027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3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3%,增速高于调味品整体行业。
不过,海天味业、千禾味业等品牌也相继推出酸辣凉拌汁、火锅底料等产品入局复合调味品领域,赛道内各品牌能分到的市场红利也在被稀释。
随着赛道变得愈发拥挤,2024年,来自四川的几家企业也爆发了“战火”。2024年11月,天味食品发布通知,严禁与公司合作的经销商同时经营千禾味业旗下火锅类产品,以及佐餐小菜头部品牌吉香居旗下的菜谱式复合调味料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消费需求疲软的大背景下,降价成为了2024年调味品行业的关键词。
千禾味业在2024年半年报中表示,2024年上半年,调味品市场存量竞争更加激烈,为此,千禾味业进一步调整产品价格带,打折促销力度加大、频次增多。
降价的风也吹到了复合调味品与味精赛道。
2024年,颐海国际向关联方销售火锅调料10.43万吨,同比2023年增加了5756吨,但每公斤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19.3元/公斤,降到了2024年的16.8元/公斤。同一时期,颐海国际向关联方销售鸡粉、香辛粉等调味料的平均售价也从2023年的22.5元/公斤降至2024年的17.9元/公斤。
无独有偶,2024年,味精行业龙头阜丰集团(00546.HK)虽然味精销量同比增加了26.8%,达到163.8万吨,但味精的平均售价却同比下跌了16.1%。
2024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的营收下滑了1.85%,净利润下滑了9.19%。2024年,颐海国际的毛利率由2023年的31.6%小幅下降至31.3%。阜丰集团味精业务所在的食品添加剂板块,毛利较2023年同比减少28.5%,毛利率为10.8%,同比减少5.2%。
作为充分竞争的领域,近年来调味品行业伴随餐饮扩容、消费升级、消费需求多元化等多重因素逐步增长,但随着赛道进一步细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仍需不断做出调整,以满足消费需求,谋求持续发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5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