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主动让利、优化结算机制,不仅能帮助外贸企业快速适应国内市场,更能为中小商家创造可持续增长空间。“超短账期”机制若被广泛采纳,将有效缓解关税冲击下的产业链压力,推动“双循环”格局下的民营经济韧性提升。
作者:刘羽 编辑:喻博雅
出品: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在应对美滥施关税、提振国内消费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成为关键突破口。外贸企业因关税冲击面临订单骤减、库存积压等困境,而缩短账期、加速资金回流是助其转型的核心支撑。
对中小企业而言,账期缩短直接缓解现金流压力,使其能将回笼资金投入研发、生产及市场拓展,避免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生存危机。例如,商务部推动的“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中,永辉超市、盒马等平台通过“绿色通道”和流量扶持,帮助外贸企业快速铺货,但若账期过长,企业仍可能因周转不灵错失市场机遇。
对行业而言,账期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举措。超长账期(如京东58.6天)本质是平台对供应商资金的占用,挤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引发“连环欠”风险。缩短账期可重构平台与商家的利益平衡,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国家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是通过制度约束打破这一僵局,促进行业生态向更健康的方向演进。
01 三大困局,账期、毛保、供应链金融
在电商行业高速扩张的二十年里,账期就像悬在供应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账期指的是平台拖欠上游供货商的货款,通常以“应付账款”的名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以京东为例,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年Q4的53.2天攀升至2024年Q4的58.6天,增幅达9.8%,远超同期营收增速(6.8%)。
事实上,长达2个月的账期本质上是平台对商家现金流的无偿占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商家资金转化为平台进行仓配建设、市场扩张等无息负债的金融操作。
假设一家年销售额500万元的日用品供应商采用50天账期结算模式,其全年将有超过68万元资金被平台无息占用。若以日用品行业平均净利润率15%作为统计值,相当于其全年净利润的45%被冻结,该笔资金沉淀无疑将极大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健康度与再投资能力。
此前,有资深媒体人发布文章称,“超长的结算账期是中国营商环境的另一个毒瘤,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业,施害者主要是大企业,尤其是某些行业龙头。”并称,热衷价格战的公司往往是热衷压榨供应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长账期的公司。
中国经济网最新评论指出,此时此刻,在积极应对美滥施关税,提振国内消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当下,缩短账期,及时回转资金,为中小企业现金流“输血”,才能更好帮助他们发展。从长远看,市场既离不开大平台,也离不开中小企业,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部分平台以超长账期压榨中小企业,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值得警惕的是,账期延长并非孤立存在,往往会与平台扩张战略深度绑定。比如部分平台通过“动态账期调整”机制,将旺季账期延长至60天以上,同步要求商家加大备货量,美其名曰“支持促销活动”,实则是利用商家资金为自身库存扩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账期早已超越简单的资金周转问题,而是演变为供应链权力的具象化工具,以资金流控制利益分配格局。
除了漫长的回款账期,毛利保护政策同样像沉重枷锁,加剧了零供关系的失衡。
“传统电商平台普遍要求供货商承诺15%-25%的毛利率保底,3C家电等品类甚至高达30%。”行业人士向「零售商业财经」透露:这意味着商家在定价时,必须先预留出平台抽成、营销费用和物流成本,实际留给自身的利润空间往往不足5%。
“任何政策的设计,它在初始条件之下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阶段的演变,就会产生各种的动作变形。”恰如一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析指出:自营电商平台长期依赖毛保政策源自其自营模式与采销体系的深度绑定,这种模式虽然在早期扩张阶段有效保障了利润稳定性,但毛保与采销团队的KPI强关联,通过控制毛利空间实现平台收益最大化,所以也导致平台对供应商议价权的过度依赖,形成了“以毛保换规模”的路径惯性。
某种程度上,毛保的确定性收益使自营电商平台更倾向于维持现有模式,但供应商却必须在利润保障与成本控制间谨慎权衡,“短期或许可以通过谈判降低扣点、优化产品结构缓解压力,但长远来看,我们不仅要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更要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某母婴用品厂商负责人表示。
更令人无奈的是,当账期压力迫使商家陷入资金周转困境时,平台衍生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却成为新的“吸血工具”:一方面平台不断延长账期,使供应商资金紧张产生借贷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资产包转移和信托计划,将供应商应收账款质押,在借贷中获利。规模小的供应商话语权弱、账期长,尤易陷入越借越穷的困境。
上述压榨供应商的方式,本质上是“规模扩张至上”思维的产物,即通过占用商家资金支撑物流基建和市场补贴,用毛保政策保障平台利润,再以供应链金融将资金二次变现。
就在部分平台沉迷于“用商家的钱赚商家的利息”时,业内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出现,呼吁应该让资金成为流通效率的催化剂而非平台扩张的燃料,需要用真金白银为困在“销量增长却利润萎缩”怪圈中的商家打开一道生存之门。
02 势不可挡的“资金流”效率革命
在行业推行“超短账期”,本质是一场区别于传统自营电商资金链结构的颠覆性变革。就像盒马在2018年开行业先河,宣布不再向供应商收取任何进场费、促销费、新品费等传统零售渠道费用的革新零供关系之举,这会重塑平台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在零售行业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资金流”效率革命。
回顾中国零售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从传统零售到快递电商,再到当下蓬勃兴起的即时零售,“超短账期”推行背后,伴随着零售行业从“中心化供应链”向“分布式供给”体系的演变迭代。
在传统零售时代,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大型商超通过构建集中式供应链,有效提升了商品的流通效率。然而,受限于实体店铺的物理空间以及固定的营业时间,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商品选择范围存在较大局限性。
进入快递电商时代,自营电商平台将零售货架数字化,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为消费者提供了海量的商品选择。但快递电商的履约周期通常难以突破次日达的瓶颈,消费者需要提前规划购物需求,“计划性消费”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传统零售与快递电商均属于传统的“中心化零售”模式,其供应链体系和运营逻辑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即时性购物需求。而即时零售则将零售场景精准聚焦于“30分钟生活圈”,代表了本地零售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商品的“分布式供给”,实现了零售效率的大幅提升、服务时效的全面升级以及供给(仓网)体系的优化创新。
在行业人士看来,当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时,零售的本质已从单纯的“商品交易”升维至对消费者“需求响应”的全方位服务。即时零售与传统自营电商平台的本质分歧,主要体现在对“即时性”价值认知的差异上。
传统自营电商虽以外卖业务为切入点,抵御对手的竞争冲击,但其仅仅将即时配送作为传统电商业务的补充手段,尚未充分挖掘即时零售的深层价值,仍然沿用传统的流量分发逻辑。而即时零售是“需求驱动型供应链”,将线上交易效率和线下供给优化提升到极致,实现商品从仓库到消费者手中的高效流转。
缩短账期与效率革命形成协同效应。当传统自营电商平台仍在争夺流量时,即时零售通过“快、密、柔”的供给体系抢占用户心智——用户从决策到收货仅需30分钟,商家则借助极速回款加速库存周转。
这种“确定性体验”不仅吸引大型零售品牌转向即时零售,也为广大中小商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民营经济贡献80%以上的城镇就业,极短账期政策,恰为中小企业在关税冲击与消费转型中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进一步讲,当零售竞争进入“分钟级响应”时代,即时零售正通过重构资金流与物流的底层逻辑,为民营经济韧性注入新动能,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到,这里没有中心化的货架,只有无限延伸的生活场景;没有计划性的消费,只有即时满足的幸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