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展望

为应对外部冲击,政策层近期高度重视“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消费方面,政策面临”短期纾困”与”长效培育”的多重目标,在推动长期的供给侧政策同时,或可兼顾短期需求侧刺激,采取以旧换新补贴扩容、提高工资水平、特定群体补贴、服务供给升级等政策组合提振内需。地产方面,防范房价过快上涨与居民对于房价悲观预期的矛盾亟待解决,建议通过加大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进一步放松“三限”等方式拉动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基建方面,需在隐债追责压力与扩大有效投资之间寻求新平衡,政策层面预计将更好落实“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制造业方面,国内转型新质生产力拉动的新增产能与海外贸易摩擦带来的出口压力形成矛盾,政策或通过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减少出口退税、推动新一轮产能格局优化等措施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应对外部冲击,重申“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在当前中美新一轮贸易冲突背景下,国内大循环更具重大战略意义。近期,李强总理多次、密集地在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强调扩大内需重要性和急迫性。例如在4月9日经济形势座谈会和4月15日北京调研重申“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

▍消费:总量增速回落,政策面临”短期纾困”与”长效培育”的多重目标,在推动长期的供给侧政策同时,或可兼顾短期需求侧刺激,采取以旧换新补贴扩容、提高工资水平、特定群体补贴、服务供给升级等政策组合提振内需。

扩大内需与构建国内大循环紧密相连,当前我国扩大内需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消费总量增速阶梯式回落、消费率低位运行、服务消费潜力有待释放、优质消费供给不足等长期挑战与结构性矛盾。历史上,我国消费政策的思路多侧重于供给侧的改革,非大规模财政资金支持,且很少有现金补贴。背后原因或有:1)供给建设利在长远,需求刺激透支未来。2)财政制度安排对消费政策形成刚性约束,消费政策资金依赖财政赤字或特别国债。3)中国的高储蓄率会降低现金补贴的政策效果。

结合当下经济现状和政策表态,建议大力扩大赤字与特别国债,具体的促消费方向是:1)以旧换新资金或可从3000亿元进一步扩大,方向包括加大既有品类补贴力度如消费电子、补贴出口转内销产品、补贴科技耐用品等。2)提高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照历史经验平均幅度或在10%左右,测算对应财政支出约6000亿元。3)落实全国生育补贴,发放失业青年群体补贴,测算总体规模或在千亿元左右。4)优化服务消费供给,发展入境消费或成为政策新亮点。总体来看,上述四个政策方向主要是已有政策思路的延续,中信证券认为更多政策思路亦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选择,比如中央统筹发放服务业消费券、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

▍地产:防范房价过快上涨与居民对于房价悲观预期的矛盾亟待解决,建议通过加大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进一步放松“三限”等方式拉动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伴随一系列调控政策收紧,房地产行业于2021年达到巅峰后开始了漫长的下行周期,这体现在房价下跌幅度大、成交量减少、土地供求缩量、企业流动性风险增加等多方面。当前,房地产仍是经济调整的核心变量,但是防风险政策框架使得居民对地产的悲观预期难以根本逆转。对此,针对稳定房地产市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供给侧,建议后续加大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以及支持地方政府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涉及明确定价机制、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收储用途、加强部门协同等方面;需求侧,扭转居民预期还需要出台更多稳地产政策来实现市场止跌回稳,建议加快落地“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货币化安置,以及更大力度推动取消各类限制性规则和降低按揭/公积金贷款利率、房屋交易税费、购房贷款利率个税抵扣等购房负担。

▍基建:需在隐债追责压力与扩大有效投资之间寻求新平衡,政策层面预计将更好落实“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近年来,在“中央加杠杆,地方稳杠杆”的趋势下,基建投资增速呈现明显分化,地方财政依赖型行业增速放缓。随着化债政策的持续推进,地方城投平台融资能力料将得到修复,企业中长期贷款及基建投资水平有望逐步改善。展望后续,为平衡好隐债追责压力与融资扩张需求,应推进城投平台“退名单”以实现产投转型;为加强新老基建衔接,政策层面或需“放松约束”与“提升收益”并重;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或需简化流程、提升审核包容性;为实现地方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或可推动土地财政模式向股权财政转型。

▍制造业:国内转型新质生产力拉动的新增产能与海外贸易摩擦带来的出口压力形成矛盾,政策或通过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减少出口退税、推动新一轮产能格局优化等措施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经济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有所加剧,整体物价较为低迷,截至2025年3月,PPI已连续29个月同比为负。向后看,一方面随着美国对华加征不合理关税,外需或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较高,或在后续逐步形成新增产能、增大供给压力。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供求关系,使价格总水平处在合理区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中信证券认为,后续政策或多管齐下优化总体供给格局,具体来看,其一是以建设统一大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重点清理不合理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其二是减少乃至取消供求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的出口退税,在充实财政收入的同时出清低效企业;其三是推动新一轮的产能格局优化,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并举,强化行业协会自律功能。

▍风险因素:

美国经济形势超预期恶化;中美博弈超预期加剧;海外货币政策超预期等;内需恢复不及预期,国内政策不及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4月20日发布的《政策组合拳系列之十—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展望》报告,分析师:杨帆S1010515100001;于翔S1010519110003;任柳蓉S1010524030002;陶然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6236.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1日

相关推荐

  • 国君宏观:“五个统筹”下的七大亮点

    导读内需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消费是重点。财政赤字率创新高,且政策留有“后手”。CPI目标下调至2%左右,更加务实但并非刚性。提高地方收储自主权,债务重点省份融资约束有望放松。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更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民营经济关注清欠账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关注财税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摘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用“…

    2025年3月25日
    3000
  • 销量腰斩!特斯拉欧洲市场失宠,马斯克干政的代价?

    进入2025年,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遭遇了一场“滑铁卢”。 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1月份,特斯拉在西班牙销量暴跌75%,在欧盟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的法国销量暴跌63%新车注册量仅为1141辆,创下了自2022年8月以来的最低销量水平。 就连建有超级工厂的德国,特斯拉1月的新车注册量也仅为1277辆,销量跌幅达59%。 对于电动车接受程度比较高的北欧市场销量也出现暴跌…

    2025年3月25日
    1500
  • 早报 (02.20)| 苹果,廉价版新机突袭!美联储考虑放缓或暂停缩表;俄方:俄美同意开始准备“特普会”;京东、美团将为外卖骑手上社保

    美联储1月会议纪要出炉:强调有必要谨慎行事——纪要显示,特朗普的初步政策建议引发了美联储对通胀上升的担忧。美联储希望在决定再次降息之前看到“通胀方面的进一步进展”。委员会一致认为,最近的指标表明经济活动继续以稳健的速度扩张。目前通胀率仍然略高,经济前景不确定,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大致平衡。 DeepSeek首次考虑进行外部融资——据市场消息,DeepSe…

    2025年3月25日
    2000
  • 隔夜美股全复盘(4.17) | 纳指大跌逾3%,鲍威尔称别期待美联储出手救市,特朗普每天都在变

    01 大盘 昨夜美股三大股指持续走低,纳指跌逾3%。截至收盘,道指跌 1.73%,纳指跌 3.07%,标普跌 2.24%。美国十年国债收益率跌 1.43%,收报4.273%,相较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差49.9个基点。恐慌指数VIX涨 8.37%至32.64,布伦特原油收涨 1.66%至65.97。现货黄金昨日涨 3.52%,报3342.95美元/盎司。美元指数昨…

    2025年4月17日
    900
  • 如何理解PMI与EPMI背离?

    摘要 事件:3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PMI指数,制造业PMI为50.5%、前值50.2%;非制造业PMI为50.8%、前值50.4%。核心观点:PMI与EPMI走势背离,主因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景气度分化。3月战略性新兴产业EPMI明显走强,但制造业PMI修复较为温和,主因统计行业与样本范围存在差异。3月制造业PMI回升幅度较温和,边际仅上行0.3pct…

    2025年3月31日
    3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