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一纸新规,京东、菜鸟能否让快递包装成功“减肥”?

剪刀划开层层缠绕的胶带,拆掉比商品还大一两倍的纸箱,映入眼帘的是被塑料膜层层缠绕的商品,再剥开产品自带的塑料包装,才得以取出购买的商品本体,此时,自己站在一堆包装垃圾中。

这种 “里三层外三层”的拆箱体验,在2023年催生了近2000万吨快递包装垃圾,既造成资源浪费,也让消费者感觉拆快递很麻烦。

在这一麻烦的背后,暗藏着暴力分拣与商品保护之间的现实博弈。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

在“次日达”、“当日达”的时效竞赛中,日均上亿的快递量催生出抛扔、挤压等暴力操作。为抵御风险,不得不为商品披上层层“铠甲”,形成包装越厚越安全的恶性循环,而过度包装的生态代价由社会共同承担。

该如何破局?


一、破题之道始于制度创新

2025 年 4 月 18 日,国务院公布《快递暂行条例》修订内容,以全链条治理思维重构行业规则,明确 “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的转型路径。这场制度变革如同精准落子,既为商品安全编织防护网,又为快递产业锚定了新航向。

源头材料革新

新修订的条例为绿色材料革新注入制度动能,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将绿色理念嵌入产业链起点,更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鼓励科技创新,支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生产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快递包装”,推动行业向主动创新跃迁。

包装减量双维度

条例构建起包装减量的立体治理框架,企业层面,“快递包装应当符合寄递生产作业的要求,节约使用资源,避免过度包装,防止污染环境”,“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在保障快递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快递包装方式和包装结构设计,节约使用包装物”,从设计源头实现包装的科学使用。

产业层面,“国家推动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与商品生产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协同发展,推广商品原装直发,减少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从制度上打通生产-流通壁垒,减量治理从单一环节管控升维为全产业链协同。

二、技术突围与模式重构:京东、菜鸟的破局之路

在政策导向与行业转型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京东、菜鸟等头部快递企业以技术革新与模式突破为抓手,构建起各具特色的绿色包装生态体系,率先交出亮眼的答卷。

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代表,京东围绕减量、复用、回收、降解等方向探索全链条绿色闭环生态。

在技术革新层面,其自主研发的X系列纸箱,2024年使用数量达8.6亿个,年度减少碳排放量1万多吨;在18个城市投放96万个循环保温箱,2023年至2024年,循环使用超1.76亿次,仅2024年便减少碳排放量7万余吨。

在供应链模式上实现突破,2022年6月,京东物流发布了行业内首个原厂直发包装认证标准和原发包装logo,2024年京东通过原装直发减少二次包装超10亿个。

京东的探索证明,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并非单纯的成本投入,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重构提升效率,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达成绿色转型的目标。

菜鸟则另辟蹊径,利用智能系统重构包装逻辑:只需输入商品尺寸与历史订单数据,系统就可以通过自动摄像机测算商品体积,结合大数据生成最优纸箱型号、摆放方案及装箱顺序,精准减少填充物使用。这一技术在2021年“双11”期间,为2.5亿件包裹“瘦身”。

菜鸟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包装环节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构建起“算法优化-耗材精配-成本可控”的智能生态,实现技术降本与绿色减碳的双重突破。

无论是京东的循环包装矩阵,还是菜鸟的智能算法系统,均通过技术突破将绿色转化从“人力成本项”转化为“效率提升项”,生动诠释了绿色转型的可行路径,也让大众看到,政策与企业协同,方能实现从 “线性消耗”向 “循环生态”的升级。

三、快递“新衣”初体验

当快递撕下“过度保护”的标签,一场依托技术赋能的包装革命正在重塑物流体验。

易碎品也能轻装上阵。

想象这样的场景:网购的磁盘或者玻璃杯等易碎品到手时,我们不必再面对“俄罗斯套娃”式的多层包装——京东京造的金枝玉叶瓷器礼盒给出了改革后的新范式,出厂时已配备泡沫缓冲、礼品礼盒、加固纸箱三层防护结构,经认证后直接作为快递包装运输。

这种“出厂即快递包装”的模式,既保留了产品原有的精美质感,又从源头消除了过度包装的顽疾。拆箱时,手指轻轻打开包装,易碎品在定制的盒子里完好静卧,既避免了拆着拆着就摔碎的尴尬,更让拆箱体验充满开原装的仪式感。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所有易碎品都能拥有“金枝玉叶磁盘”的专属礼遇,躺在量身定做的包装里,安安稳稳的到达消费者的手上,外包装更可直接变身为日常收纳的美学容器。

对于整箱产品,智能识别系统直接抓取商品原箱的承重参数与物流标识,实现“原箱直发”的零损耗流转。

针对零散品,智能系统能生成最优包装方案,既杜绝“大箱装小物”的空间浪费,又将震动损耗率降低。

这种技术渗透,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环保与体验也逐渐趋于平衡,或许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期待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6835.html

(0)
北方经济网的头像北方经济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

  • 张小泉的麻烦,剪不断

    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胡巍 头图|AI生成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28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治理 在”拍蒜断刀”风波过去两年多后,中国刀剪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张小泉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一次的危机并非来自产品质量,而是其控股股东深陷数十亿债务泥潭。 2025年4月2日,”张小泉集团及法定代表人等被执行31.3亿&…

    2025年4月11日
    1500
  • 奥特曼对马斯克下手了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孙晓晨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4月9日,OpenAI在社交平台X发布消息,称对马斯克提起反诉,指责其试图拖慢OpenAI的发展。据了解,在此次反诉文件中,OpenAI要求对马斯克采取措施,禁止其“进一步从事非法和不公平的行为”,并要求他为其已经给被告方造成的损害负责。 OpenAI表示,马斯克对OpenAI无休止的行动…

    2025年4月11日
    2000
  • 小米汽车进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经历了一整晚的微信聊天记录发酵之后,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智驾发生车祸,导致三名花季少女丧生的命案,登上了热榜的头条。 巨大的舆论风波背后,是大众海量的疑问:这次事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没有逃生?为什么救援不及时?究竟有没有开不了门? 各种各样的讨论,将小米汽车持续带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但在虎嗅汽车…

    2025年4月2日
    2800
  • SU7事故后,20年老司机谈安全驾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作者:判官老司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根据媒体报道,3月29日夜,3名女大学生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两人当场身亡,一人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 在此哀悼三位逝者,愿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现在事故还在调查中,但我想先跟各位司机,尤其是新手司机,好好聊聊安全驾驶这个事。 声明,以下内容与本…

    2025年4月2日
    2100
  • 年轻一代被困在4年前的家里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阿珂可 编辑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个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如果世界是一场狼人杀,那么郭敬明一定就是查验最准的预言家。 毕竟,他给多年后的这群年轻人早早地发了金水。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都是一粒微小的尘埃。”这句话曾经让文艺青年们叹气…

    2025年4月21日
    2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