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爷爷摆摊写婚书 传统温情再现!4月23日,网友晒出四川广安一位86岁爷爷摆摊写婚书的视频。纸张铺展,笔尖游走,刚劲有力的字体间满是祝福。一笔一划皆是岁月功底,一纸婚书承载传统温情。手写婚书这一传统技艺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似乎都在朝前奔跑,在“卷”的循环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成为了“病态”的大人。如果成就自我的代价是舍弃生活中的浪漫,那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人,不应该只为了生存而活着,而是要充实而精彩地生活。学习传统文化就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沏一壶小茶,与老友畅谈一番,来一场心灵的赴约。
还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家里都会贴春联、放鞭炮,那些热闹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习俗似乎变得越来越淡,让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其实,这些习俗从未消失,变化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被生活的种种所侵蚀,变得不再能够静下来好好思考,变得躁动不安,变得不再像自己。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在碎片化的世界里偶尔挣脱出来,留点时间给自己“喘息”,给心间留一方天地,去好好感悟文化。
我们需要重新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文化就像了解一个人一样,去关注、去聊天、去共同经历。然而,传统文化似乎正在变成一种“标签”或“摆设”。比如很多人穿着汉服只是为了拍照装饰朋友圈,完全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疫情开放后火起来的“特种兵旅游”,一句“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的口号让旅游失去本身的意义,变得仓促赶场。这种“热闹表面化”只会让传统文化变得空洞。旅行的意义在于个体心灵与不同风景相遇时萌生出的感觉,而不是蜂拥至网红景点打卡,步履匆匆之后只剩下疲态。到一座城,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那么就是白走一趟。
在当今时代,能够沉下心来感受文化魅力,主动挖掘和吸收的人越来越少。在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连自己的文化都传承不好,又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坚守本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文化自信不能只是说说,在全球化的今天,青年一代有能力更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文化焕发新生。如今,中国网络文学吸引外国读者追更,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中文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正以鲜活生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成为每个人应当坚守的精神根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1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