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的“对等关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北京时间周五凌晨,特朗普终于推出了对等关税的计划。“好消息”是,签署的不是行政令,不会立即执行,而且之前竞选中宣称的对全球普征关税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坏消息”是,“野心”仍然很大,全球经贸未来面临的冲击或也更不确定——白宫的目标不仅是关税、而是整个贸易互惠体系的重构,甚至涉及改变贸易伙伴国自身的制度。
首先,美国推出“对等关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该计划后续真的落地,那么将给WTO框架下的非歧视性的、“最惠国待遇”多边贸易体系形成较大冲击,逐渐向“双边框架”转换——一国一议、甚至不同行业区别对待,从而导致交易和摩擦成本上升。
“对等关税”不是一般的关税,将具有复杂的实施细节,因此立即执行是不太可能的,而是需要先调查,调查结果将在4月1日前完成、并呈递总统;进一步落地的时间可能会更晚。
设定“对等关税”的依据?政策声明简报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甚至要触动贸易伙伴内部的经济制度安排:
1)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水平;2)对美国企业、工人和消费者征收的不公平、歧视性或超领土的税收,比如更高的增值税,巧立名目的数字服务税等;3)非关税壁垒以及不公平政策(如补贴和繁琐的监管要求)而带来的成本;4)操作汇率偏离市场价值、压低工资等削弱美国竞争力的重商主义政策;5)其他任何被美国贸易代表认为对美国市场准入或公平竞争构成不公平限制的实践。
怎么征收“对等关税”?还比较模糊。究竟是针对一国所有进口的平均关税税率去征收?还是针对特定行业和商品去区别征收?这个未明确,我们认为后者的全球影响会小一些。
向谁征收?从国家层面,对美贸易顺差大或者关税税率偏高,自然不在话下,例如欧盟、越南;从行业层面,在简报中,白宫特别提到巴西(乙醇),印度(农产品,摩托车),欧盟(贝类,汽车),加拿大、法国(数字服务税)以及超过60万个商品类中,美国都面临更高的关税和不公平待遇。
事出过“细”必有“妖”。对于对等关税的目的,特朗普的说法是减少贸易赤字,维护贸易公平。不过我们认为,真实的目的可能还是谈判,为美国争取更多的筹码和好处。一个典型体现是,在特朗普宣传和推进“对等关税”过程中,日本首相和印度总理都访美,并提出或增加进口、或增强合作等的“投名状”。
关税作为“谈判手段”,依旧是当前最有利于市场的情形。我们在报告《沙盘推演:特朗普关税的原点与终点》提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多目标的——谈判手段、贸易平衡、财政收入等;从对市场的影响来看,谈判的场景是市场最熟悉的。
不过后续谈判也会有摩擦和风险。“对等关税”已超出了传统关税的模式,甚至要求贸易伙伴内部经济制度改变,比如优化税收、提高工资和调整产业政策等,阻力会比传统贸易谈判更大,可能会出现僵持、甚至美国威胁性征收关税的情形。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总结三个观点:
首先,对等关税“野心”很大,要重塑贸易体系,甚至改变贸易伙伴内部的经济制度。
其次,对于市场,短期内是好消息。因为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贸易重塑政策,落地需要时间去谈判和研究(尤其是当前联邦政府裁员的背景下),短期内关税大幅提高的警报解除。叠加俄乌问题的进展,美元“一鲸落、万物生”的行情会继续演绎。
第三,“对等关税”只是美国用来解决贸易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推出并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关税风险就此画上句号,反而可能是为未来征收更多关税设立了框架。
风险提示:特朗普政策超预期,美国经济基本面变化超预期。
注:本文来自民生宏观于2025年2月14日发布的报告《对等关税的“表”与“里”》,分析师:邵翔S0100524080007,裴明楠 S0100524080002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北方经济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jinzicha.net/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