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链风险聚焦,芯片短缺、电池技术迭代引发产能过剩警钟长鸣
汽车行业面临供应链风险,需关注芯片短缺和电池技术迭代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为防止潜在损失,业界需保持警惕并采取应对措施,圆桌讨论强调,确保供应链稳定、优化库存管理以及加强技术研发是应对风险的关键。
从追随借鉴到开发引领,伴随着新能源、智能化浪潮,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并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中赢得主动。但是,汽车供应链面临的众多风险依旧不容忽视。
11月21日,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量汽车供应链的中心,动力电池、芯片、软件将成为未来供应链竞争焦点,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领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江汽集团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魏沈平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供应链的稳定与韧性成为了超越效率的核心竞争力,关乎产业发展与安全的主动权。芯片、动力电池等一系列问题等都会对供应链造成很大的冲击。”
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领跑全球,为何会被视为供应链中的不确定因素?
张永伟认为,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更迭可能会对供应链造成很大的挑战。他介绍,目前,液态电池还处在创新活跃期,同时,固态电池研发也不断取得进展,业内最乐观的预期认为2027年固态电池可实现小规模产业化,“这种加速的技术创新,对供应链而言,意味着我们在过去的技术阶段所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汽车动力电池产能,很可能会因技术的迭代,而转变为落后产能。”
此外,其他国家也正试图建立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供应链,这也意味着全球电池生产格局可能发生巨变,而一些重要的上游资源如锂、钴、镍等集中分布于少数国家手中,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电池成为了汽车供应链的重中之重。
针对芯片,张永伟直言,“最近,整个汽车行业又开始高度关注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安全。一旦产生‘芯片荒’,结果可想而知:哪怕缺少一颗2-5元的小芯片,也有可能导致一辆整车无法上市。芯片供应链的安全建设,一定是常态性的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副所长黄宏成也指出,目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快速崛起,尤其是在高难度的汽车算力芯片方面,已有地平线、华为、黑芝麻等企业成为重要支撑力量,但中国芯片企业的国产替代多数集中在设计阶段,在生产制造方面依旧存在挑战。
张永伟还补充说,一辆汽车有上百种不同类型的控制芯片,这些小芯片涉及功率、电子、通讯等方面,其安全程度不容乐观,有些类型甚至尚未开始国产化。
在汽车软件方面,张永伟指出,汽车操作系统虽然价值占比小,但是切换代价巨大,“过去我们的电脑、智能手机都经历了这种操作系统依赖他人的发展阶段,所以汽车的操作系统是不是一开始就实现自主可控,这也值得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的高度关注。”
中汽创智战略规划部总监陈坤龙认为,能否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打通数据壁垒、强化技术软件,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暂时领先迈向持续引领的关键。他介绍,近期,有传统厂商如奔驰、宝马、大众等与博世等企业成立软硬件联盟。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邀请了英伟达、高通等企业加入,旨在打造“芯片+操作系统”联盟以构建技术壁垒,虽然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优势与技术壁垒,但值得全行业的注意。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hujinzicha.net/post/7278.html发布于 2025-11-22 11:07: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北方经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