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面临命运决战的关键时刻
阿里正在面临一场对其命运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硬仗,这场斗争关乎公司的未来走向和生存发展,需要阿里全力以赴,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具体战斗的细节和背景尚未透露,但无疑,阿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实力迎接这场硬仗。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2025年9月,阿里核心决策层和夸克等业务高层开了一系列“影响阿里未来命运”的会。
在这一系列会上,集团核心决策层做了决定:全力推动名为“千问APP”的C端AI项目,并将“千问APP”视为阿里整个C端AI市场布局的核心:千问APP将直接杀入C端市场;此外,阿里已经发布的AI C端产品,和接下来即将发布的其他AI C端产品,也将围绕“千问APP”以及背后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展开。
这意味着,夸克网盘、浏览器、即将发布的AI眼镜,以及其他阿里将尝试的AI C端场景,都将被纳入到千问这个大生态之中。换言之,千问被寄予的希望是“成为淘天之于阿里电商一般的,阿里AI C端心智符号”。
在这一系列会上,有高层将“千问APP”描述为“影响阿里未来的一场关键战役”。有知情人士透露,有非常重磅的集团高层人物明确表示,“千问APP”不仅是影响阿里未来命运的战略级项目,也将是全集团各个部门都需要协作合力的“整体战”。此后,在10月底的某一个周三,组织了一场内部核心骨干参与的启动会。
启动会后96小时是个周一。
在这96小时里,从北京、广州、杭州本地调集而来的超过500名工程师,已经秘密搬入了杭州阿里西溪园区C4楼三层和四层。它们几乎是当时阿里内部AI产品的“精锐一代”:有从毕业后就进入阿里被悉心培养多年的95后天才少年、有阿里重金从海外挖掘来的AI学术大牛、有参与过多个产品打过多个硬仗的资深产品经理、也有在多模态等细分领域有特长的专精人士……
500多人的工位、住宿、项目分工,在96小时内迅速“搞定”,加急印刷好的特别工牌在他们周一搬入C4秘密工区后被发到手中。他们中的大多数,直到坐上飞往杭州的飞机前,并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于一个阿里内部的“绝密”级别战略项目,他们只被告知公司急需他们参与一个关键项目。
在此后一周时间里,空降而来的精锐数量增长至近900人,这成为了阿里针对单一项目从不同部门抽调精锐数的新纪录。
在C4楼四层尽头,有一个屋子被命名为“作战室”——它其实是个大号会议室。千问APP负责人吴嘉把自己的办公地点搬到了这里,在作战室外侧,环绕着吴嘉的核心属下、千问APP核心板块各个负责人的工位。
这里,成为了阿里这场硬仗的“战场指挥所”。
没有OKR、没有条条框框、甚至没有名为“路线图”的总规划蓝图。900多人以项目组的形式封闭在C4楼三层和四层,每天晚上由人工和AI合力生成的数据报表和用户分析会送到每个“前线作战员”手中;每周,从“作战室”开会制定的周目标,会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规划,拆分至项目组每个成员。
阿里少有的,以战场前线“项目组”的形态,而非大组织架构形态,去推动着千问“诞生”。
一个多月后的11月17日,千问APP正式上线。7天后,下载量超过1000万。虎嗅了解到,这一数据大幅度超过了集团核心层此前给团队制定的“预期”。在千问上线后的10天,夸克AI眼镜作为“千问生态”的硬件一环正式上线,虎嗅获悉夸克AI眼镜截至目前的订单总量,已经是数倍于此前团队的预期。
从数据看,千问APP和夸克AI眼镜的前两场仗都以小胜收官。但不可否认,更大硬仗已经摆在阿里面前:从C端AI 产品看,目前豆包、DeepSeek、元宝牢牢占据了市场前三,而它们身后Kimi等六小虎为了求存也在奋勇“挣扎”;而在AI眼镜市场,具有先发优势的Meta占据了全球市场绝大份额,而Rokid、小米、影目等品牌在国内AI眼镜市场也早已拿下了足以夯实心智认知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C端AI APP还是AI眼镜,阿里面前的这些对手都是异常强悍的。以豆包为例,通过“异于常人”的流量禀赋,豆包从2024年“AI六小虎雄踞天下”的群雄时代杀出身位,面对DeepSeek和元宝的接连冲击,硬生生守住了江山,成为国内少有的“亿级用户量”AI单品。而在AI眼镜领域,Rokid以创业者姿态,在行业中经受住了巨头们的冲击,并于今年三季度拿下“5 天销量4 万台”的“神话纪录”。
“千问被视为吴泳铭时代,阿里第三场关键命运战。一个是AI+云,一个是淘宝闪购,一个是千问。”一位相关人士告诉虎嗅,“内部的共识之一是,如果在AI C端市场获得成功,那么阿里的想象空间可能数倍于今天。”
发生在夏天的命运决策
虎嗅独家获悉,在2025年夏天之前,“千问计划”并未成为阿里核心决策层的首选。
实际上,直到今年年初,夸克依然是阿里AI C端叙事的主角。
一个关键因素,成为了影响决策天秤走向的筹码。
2025年9月阿里云发布了Qwen3-Max,这是通义大模型最新的参数规模超万亿的旗舰模型。虎嗅获悉,当阿里核心决策层体验到Qwen3-Max强大的多模态能力和推理研究能力后,决策层对于“去做一款纯粹的C端AI应用”的信心明显提高了。
有相关人士告诉虎嗅,有熟悉技术和AI的核心决策层,在亲自试用了市面上大部分C端AI模型工具后,又对比了Qwen3-Max,该人士认为阿里应该尽快调整此前的思路,直接杀入到C端市场。“我们可能没有流量优势,没有社交优势,但我们最大的底气是模型能力。我们发现大量国内头部AI应用,其实都微调了Qwen模型,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自己去做呢?”
这引发了文章开头那一系列“决策会”。
从虎嗅获悉的这些信息来看,千问APP的出现,并非一个多年前的既定方略,而是根据内外部最新情况而做出的动态决策。
大方向确定后,就要决定怎么做了。
在2025年三季度,阿里核心决策层和业务一起开了多次会议,去探讨到底该如何杀入C端AI市场。
在多次沟通后,核心层逐渐形成了三个基本共识,这也成为整个阿里AI to C 的“隆中对”:
千问APP是核心,但它不只是APP,要让千问切入到更多的场景(比如千问APP以AI助手形态融入到了夸克AI眼镜之中,也以类似形态融入到了浏览器产品里)
2.不做单纯的聊天陪伴型工具,而是满足用户聊天需要的同时提供“效率与专业”、去成为用户的生产力工具。考虑到今天用户对于聊天的需求,同时发挥出阿里的模型能力优势。基于此,核心层给出了六字方针“能聊天,会办事”。
3.当下(指2025年9月)是关键时刻,因为Qwen3-Max模型能力足够做这件事了,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历史级窗口期,做一个能把“整个阿里的生态都装进去”的AI应用。在这个历史级窗口期,投入必须坚决,不能犹豫
在这三个基本共识出现后,千问APP这个项目在阿里内部可谓“畅行无阻”了:最精锐的天才工程师、最灵活的项目和管理方式、高额的资源投入接踵而来。
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到底该如何界定夸克与千问之间的边界?
相关人士告诉虎嗅,基于三个基本共识,团队对夸克进行了新的定位:夸克不再扮演此前阿里AI to C这件事的“核心”,转而聚焦其最擅长的“搜索以及搜索后业务(比如网盘和扫描)”。
值得注意的是,从组织关系上看,夸克和千问APP都隶属于“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而吴嘉作为这一事业群总裁,同时兼任了夸克CEO和千问APP负责人。在千问APP项目推进过程中,大量源自夸克的技术能力,被嵌入到了千问APP之中。而吴嘉所承担的关键职责之一,正是基于两个产品不同的定位,去进行产品能力和资源的分配。
一场阿里的“总动员”
阿里西溪园区C4楼四层“作战室”,杭州。
屋子里摆满了饮料和零食,在这里吴嘉和千问核心成员每天有开不完的复盘会、讨论会,他们经常顾不上吃饭,抓一袋零食“就地”果腹。
千问项目组,是阿里内部的一个“特区”。
一个细节足以显示出这个项目组的特殊之处,它脱离了传统阿里的组织模式、管理风格、产品诞生体系,它是一个在“战争最前线”诞生的产品。集团最高层给这批在战线最高层的“年轻一代指挥官们”授予了巨大的灵活度和空间。
虎嗅了解到,为了确保千问项目组的创造性,集团最高层并未让团队采用OKR等管理方式。900多名空间而来的工程师,大部分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是没有关于千问项目的具体OKR的。
战术目标以周为单位,根据真实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及时更新,伴随产品迭代的进程,每个人会清晰了解到“每一周的具体产出目标”。
同样灵活的还有预算制度。和很多阿里内部的大项目不同,千问项目的费用申请,都是按照周的单位,根据未来一周“关键节点、关键产出、关键周目标”去判断投入的,整个预算的审批和评估流程非常迅速。
产品本身,也采取了一种“阿里整体战”的策略:千问APP所嵌入的不同AI能力,实际上源自不同业务线此前积淀的能力。
比如多模态的能力,由通义大模型等团队空降而来的精锐承担完成;试卷识别、AI医疗相关能力,由夸克擅长这些方面的精锐人才承担。
每个能力板块,都成立了细分的子项目小组,隶属这些小组的同学此前可能分布在不同业务板块。当一个能力(功能)完成并进入测试上线阶段后,单独的数据分析小组会开始进行每日数据跟踪。如果某个能力的用户数据(用户渗透率、用户反馈)未及预期,数据分析小组会和子项目小组开会讨论,探讨背后的逻辑,然后快反迭代。
用户维度的一系列数据(DAU等),成为了千问整个项目组的关键“目标”,但并非全部。
虎嗅了解到,由于“三大基本共识”中,千问项目被视为“不是一个单纯陪伴聊天的AI”而是“能够满足聊天需求同时,提高用户效率和专业性的生产力工具AI”,所以团队在考量用户维度时,除了“量”还有“质”。有单独的小组会深入研究所有千问APP用户的特质和需求,去研究如何从聊天陪伴和生产力等多方面去满足用户。
在目标和考量维度方面,集团决策层也给予了千问APP不同以往的“宽容空间”。虎嗅获悉,直到千问APP上线当天,决策层都没有给项目组一个明确的“数据指标红线(即不能低于多少)”,但决策层成员基本上都成为了千问APP的种子用户,他们在一些单独的沟通群里,会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反馈或建议发到群里。
从这些角度看,千问APP可能带给阿里的不只是一个AI C端产品,它其实代表了一种阿里内部的新的“协作方式”。笔者可以稍微展开举一个例子:这些空降到千问的精锐,实际上在接到“调令通知”前,在自己业务板块都是有自己清晰的OKR的。在加入千问项目组后,他们既有的OKR会处于“悬而未决”状态,虎嗅了解到阿里内部针对这些精锐过去几个月的绩效、待遇迅速形成了一整套保障方案。而这些制度模式,其实为后续阿里内部类似的“超级项目”打造了范式。
而在协作上,像千问这样抽调十几个部门数百精锐的项目,在阿里内部并不会每天都出现。而且,如上文所述,千问实际上“采纳了阿里不同部门的各种AI能力”。这种跨部门“拿出最好人才、最珍贵技术机密”的赤诚协作,也只有在阿里高层推动“整体战”的前提下,才能出现。但显然,这也为日后阿里跨部门深入协作,做了一个示范。
结语:刚刚开始,是场硬仗
冷静地看,由千问APP引发的这场阿里AI to C战争,其实刚打响了第一枪。
对阿里而言,绝没有到可以庆功的时刻。
千问APP、夸克AI眼镜,本质上都是在争夺C端的AI入口,而C端的AI入口对于字节、腾讯、百度、美团都是必争之地。
在和阿里多个AI to C产品相关人士交流时,笔者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们到底在流量上投入多少?
从笔者感知到的信息看,他们非常清楚过去两年发生在豆包、DeepSeek、元宝三家崛起故事背后的“流量魔力”;他们也很清楚,阿里很难像某些友商一样,在流量端“挥舞空白支票,请来宾朋满座”。
有相关人士告诉虎嗅,阿里在AI to C的流量投入上,是非常冷静与克制的。
“内部会清醒地认为,这和淘宝闪购不是一种事情,我们不能像对待即时零售业务一样,去对待千问。”该人士认为,内部非常清醒,即时零售是面向整个C端市场的,它拥抱每一个C端用户;但千问的定位,它不是个娱乐产品、不是个单纯的聊天产品。”上述人士说。
但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从过去两年国内几款大火C端AI产品的命运看,往往都需要在问世伊始,把握住关键窗口期迅速实现“用户裂变”,然后迅速迈过千万级月活大关,最终进化为国民级(亿级用户量)爆品。
而隐藏的难点是,无论是豆包还是元宝,时至今日依然处于“攻略周期”,它们依旧渴望继续扩张;而在未来几个月内,DeepSeek很可能会发布它那蓄力已久的R2。如果考虑上上述玩家中,不少是手握流量本身的“大池”,阿里在C端市场的扩张,是否会陷入曾经夸克的剧情:产品能力被赞誉,但营销和声势上被解读为“略逊一筹”?
不止于此。
按照虎嗅了解到的信息,基于千问,阿里试图把包括电商在内的整个生态融进去。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时至今日,包括OpenAI在内,圈内对于AI电商到底什么样子还处于探索阶段。而AI重塑电商这件事,本身又分为两面:
·如果你拥有了一个AI超级入口,那么怎么基于这个入口给电商引流,这是千问要做的事情
·你如何用AI去重构既有的电商业务,这是淘天正在做的事情
而阿里的挑战在于,这两件事,需要同步推动。
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hujinzicha.net/post/7885.html发布于 2025-11-28 17:04:0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北方经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